北京夏令營小編了解到為襯托廟堂的莊嚴肅穆,園內(nèi)遍植古柏?;粮癫┦繌那翱畤@地說,“憑仗美國的實力,像祈年殿這樣的修建,咱們能夠很容易地再造一個,乃至幾個,可是這些古柏卻無法再造。”家住玉蜓橋,在園子里散步了三十多年、退休之后“長”在天壇里的梁老爺子說,公園是“拿樹當祖先養(yǎng)活”,刮風下雪之后立刻就把折了的樹杈支起來。
一四二零年的北京還沒有外城。古代以天為陽、地為陰,以南為陽、北為陰,明成祖朱棣在正陽門東南的郊野里建起天地壇,從《明史》的記載能夠幻想當年天地壇的建制:“天地壇在正陽門之南左,繚以垣墻,周回十里,中為大祀殿;丹墀東西四壇,以祀日月星辰。大祀殿門外,東西列十二壇,以祀岳、鎮(zhèn)、海、瀆、山川、太歲、風、云、雷、雨、歷代帝王、全國神。東壇末為具服殿,西南為齋宮,西南隅為神達觀、獻身所。”天地壇的壇墻南方北圓,標志天圓地方。清朝時候,乾隆對天壇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建,修齋宮、擴圜丘,改建皇穹宇,改祈谷壇大享殿為祈年殿。近五百年的時間里,天壇一直是帝王禁地,到一九一八年才正式對民眾敞開,花銀元一角即可入園游覽。
公交車一路“咣當咣當”,穿過城北的通衢大道,穿過老字號和專賣店比肩的珠市口,穿過馬路細若飄帶、路邊店鋪林立的天橋,糖炒栗子、西瓜、晚報的叫賣聲不絕于耳。邁進朱紅色的西門,市聲消退,空氣也變得清甜起來。一條足有一千米長的柏油馬路一直延展到內(nèi)壇壇墻,夾道是檜柏、楊樹、槐樹、松柏、杜仲,行行重重的樹,喇叭里裊裊的古樂、遠遠傳來的齋宮鐘聲和人們的京腔打成一片。壇墻上的瓦楞草在冷月或殘陽里勾畫出纖細的剪影。
今天,丹陛橋串連起來的圜丘壇、皇穹宇和祈年殿屬于各地來的觀光客。土著的北京人向南來北往的游客推銷風箏、毽子、繡著京劇臉譜的錢袋。壇墻內(nèi)外的樹林則是老北京人的天下。
清晨五六點鐘公園一開門,周遭城區(qū)的中老年人便絡繹而來,在里頭熱熱鬧鬧地開展他們的土造健身法:打太極拳、踢毽子、耍竹蜻蜓、跳交誼舞、打羽毛球,手腳套上塑料袋在石子小徑上手腳并用地爬行,像棒球的擊球手一樣丟里頭填著黃豆的碩大的沙包,或在杜仲樹林里繞著一棵棵樹疾步走“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