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了,父母會急著求醫(yī)問藥,可孩子一旦“心靈感冒”,不少家長卻不大放在心上。一項調查顯示:在選擇最愿意傾訴的對象中,父母得票最少,排在前面的分別是朋友、社會工作者、心理輔導員;不少孩子認為來自父母的壓力最大,因而將親子困惑擺在首位。
對于學生來說,親子溝通、學業(yè)和交友是心理咨詢最多的問題,其中親子溝通問題占了一半以上。不少學生抱怨:和父母之間的交流只有學習,他們三句不離學習。某實驗性示范高中學生小方說,父母問他“今天在學校開心嗎”、“想吃什么”,正當他準備和父母好好交流時,母親又說:“媽媽做了你最愛吃的菜,吃完了就去做作業(yè)。”他頓時泄了氣。一些中小學心理老師告訴記者,很多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傾訴心事,是因為一看見父母就覺得壓力大,在他們面前會有很多微妙的心理變化,比如父母在意學習,如果成績不好就覺得虧欠他們;和父母之間好像除了學習,就沒什么好說的。
我曾經(jīng)帶過一次親子游,本來想利用周末讓孩子和家長可以好好放松,彼此多點交流。沒想到的是,大多數(shù)家長并不看重這些,一直在問我們什么時候結束,可不可以早走,因為孩子還有輔導班、藝術課等著他們。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在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孩子多學點就多一點技能,何況大多數(shù)家庭不都如此嘛。可是孩子未必懂這么多,一刻不停的學習讓他們失去童年樂趣,久而久之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反而弄巧成拙。其實很多家長都犯了一個錯誤:喜歡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以為這就是對孩子好,卻不懂孩子的心思,引起矛盾。
因此,在親子關系上,父母要學會做孩子的“律師”。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父母要對孩子施加影響與教育,就須先了解其內心世界,否則無從談起。北京親子夏令營提醒家長在教育引導時要學會換位,不能一心想著孩子滿足自己的要求,而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與想法,了解孩子的興趣和接受能力。家長們不要動輒埋怨孩子不聽話,而應首先反思自己的教育心態(tài)和方法。交流需要耐心,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做到最好。
課程詳情了解可點擊>>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親子游學之旅給孩子不一樣的游學體驗
閱讀下一篇:親情關愛的重要性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