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
國學夏令營越來越受歡迎?大家有沒有想過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更是炎黃子孫共同的精神家園,同時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根基。讓孩子從小接觸國學有什么意義?曲阜國學夏令營小編整理如下,
有利于學會做人
國學經典的核心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就是“做人”。國學經典,包括蒙學經典,破解了如何做人,做好人、賢人,乃至圣人的密碼,總結了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規(guī)律和方法,如做人的基本標準:仁義禮智信。蒙童時期,“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害,心人員;人生的目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方法和途徑:儒家認為圣賢和君子的境界是后天修煉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其方法,一是“存心養(yǎng)性”,通過讀書等加強道德修養(yǎng),從正面提高思想覺悟:二是“省察克治”,即通過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錯誤,從反面總結教訓,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三是“動心忍性”,堅持知行合一,實踐躬行,從事上磨練。這三個方面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提高思想覺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堅持實踐躬行,全面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知之深切,才能學之自覺。學習實踐國學經典,對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解決人為什么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明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那里。人有知識不等于人文化。在孔子看來,不注意修身,就不配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由于長期放松國學教育,社會物欲橫流,個人主義至上,缺乏道德素質。不少年輕人學習上是尖子,品德是白癡。次品、危險品層,不合格品比比皆是。
有利于端正心態(tài)。
現在的國人心態(tài)比較浮躁。沒有信仰、沒有文化、沒有事非、沒有禮儀、沒有孝道、沒有愛心,眼睛盯著名、利、權,一切為自己,去年的“小悅悅事件”就是證明。另外,什么都不相信,水源、空氣、食品、日用品,今天三聚氰胺、明天蘇丹紅,后天地溝油,再后來是瘦肉精、毒豆芽等等。媒體也不敢相信,今天這么說,明天那樣說,分不清真假,恐怕上當受騙。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我們如何能安下心來,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可以從國學經典中尋找答案。我感到,通過學習國學經典,至少可以樹立“四種心態(tài)”:
一是奉獻的心態(tài)。儒釋道都強調“仁愛、愛人”,有了仁愛之心,凡是就會多考慮別人,少考慮自己,處處行善積德,時時心態(tài)平和,處理問題就會有定力,遇到“小悅悅”那樣的事就會挺身而出,關鍵時刻就能見義勇為。儒家文化提倡以天下為己任,“道行天下、德行天下、善行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確人生的價值是奉獻,而不是索取。我們就能真正對郭明義堅持學雷鋒,長年助人為樂,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后去種樹肅然起敬,而感到自己的差距和渺小。
二是知足的心態(tài)。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從古至今有多少年輕且有才華的人,卻因貪欲,而陷入腐敗的泥坑。國家財政部原金融司長貪官徐放鳴就是一例。“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為此,作為一名國家工作人員和企業(yè)員工,特別是高管人員應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修為職之德,切實踐行“知足不辱”“知足之足,常足矣”的古訓。知足才能常樂!
三是寬容的心態(tài)。凡是“反求諸己”,“換位思考”。“唾面自干”的成語就體現寬容文化的內涵。近代儒家大師梁啟超當年患腎病住在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醫(yī)生給他切錯了一個腎,梁先生臨死前,請周圍的人千萬不要對外說醫(yī)生切錯了。他說,中國老百姓剛剛相信西醫(yī),還有許多人在觀望,舊觀念還沒轉過來。如果因為我的誤治,社會上傳開了,老百姓又會退卻,拒絕現代醫(yī)學,所以不能公布。大家想想,他是拿自己的生命為醫(yī)學現代化作出犧牲,這就是他寬容的道德修養(yǎng)!
四是感恩的心態(tài)。國學弘揚的是感恩文化、孝悌文化,感恩之心是實現和諧心態(tài)的橋梁。“羊有跪乳之恩,鳥有反哺之義。”不要企盼別人為你做了什么,而要考慮自己為他人和社會做了什么。我對人有恩不圖報,人對我有恩必須報,絕對不能忘恩無義。心態(tài)和諧,實際上是要求人們的心理達到“中和”的境界。何為“中和”?《中庸》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有了上述心態(tài),才能在這個紛亂的世界中求得一顆和諧寧靜的心,寧靜才能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