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劉謙的“電視魔術”而起的爭論,令魔術這一原本不可思議更毋庸思議的把戲變得不僅可思尤其可議。一夕之間,電視令我們集體喪失了對待魔術的正常態(tài)度和基本邏輯,因為電視本身就是魔法的一種。麥克盧漢認為,電視之所以迷人,皆因其“諸聯想和抒情的心靈,而不牽涉信息搜尋和分析所需要的活動”之“電影性”。盡管電視在麥克盧漢時代的“電影性”遠強于很多年以后的“直播”年代,不過大部分觀眾,尤其是中國觀眾,仍習慣于把見諸于電視之一切聲光預設為“虛構”(否則,某些電視臺就不會特別開設一個“真實頻道”或“紀實頻道”)。與此同時,電視制作人也很難徹底擺脫“電影性”給電視操作帶來的種種便利──“時間關系,我們已經預先把雞烤好了”,還沒有一檔電視烹飪節(jié)目敢于“直播”需耗時整整四十分鐘的烤雞過程。它既不真,亦不假,從而具備了“魔術”的某種特質,當然也足以令觀眾沉迷其中。
負負得正。在這樣一個已經被定義為假的語境中從事一種以“求真”或“逼真”為訴求的表演,鐵定穿幫;在一個本身已經“魔術”得夠可以的環(huán)境里表演另一種魔術,小巫見大巫,注定失敗。要在觀眾面前成功表演你是如何神奇地把一個活蹦亂跳的大活人在彈指間變成僵硬的冰凍人,首先就得保證你那個“魔箱”不是一個電冰箱。而當主持人和圍坐在劉謙身旁的現場觀眾在預知真相的情況下仍然假裝和電視機前廣大不明真相的群眾一樣無知地大秀其瞠目結舌之際,電視的“電影性魔術”便趁機玩了一把大變活人,生生地把劉謙變成了劉別謙(著名電影導演)。而當劉謙本人在爭論中居然擺出“百萬懸賞”請人來破解他的“鹽和胡椒分離術”的強硬姿態(tài)時,這一刻,變魔術的人已經忘了魔術都是騙人的把戲,把自己也繞了進去。至此,魔術的意義便不復存在。假做真時真亦假。接下來,一場失調的群眾性揭批運動和失焦的爭論也就在所難免了。所以,觀眾會站在“打假”的立場去針對魔術,以看“3?15晚會”的心態(tài)去看春晚,以人肉“周老虎”的激情去揭發(fā)魔術師。
美國魔術大師霍華?薩士頓生前曾為同行制訂了“薩士頓三原則”:一,永遠不說出魔術的秘密;二,不在同一觀眾面前表演相同的魔術;三,不先說明表演內容。而今觀之,似有必要與時俱進地做出第四項補充,即“永遠不要在另一個更大的魔術里表演魔術,例如電視,例如春晚”。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魔術物理知識—魔筒取物
閱讀下一篇:如何正確欣賞魔術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