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歲最早是為了驅(qū)趕“百鬼”,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驅(qū)趕百鬼的含義早已蕩然無存,而今已成為人們除舊迎新、合家共享天倫之樂的家庭年會了。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雅士對“守歲”這一習(xí)俗進行了描繪,為后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梁朝徐君倩在《共內(nèi)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寫道:“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fēng)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叉重,為待曉光摧。”這就從多個側(cè)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們在除夕之夜歡樂待曉的情景。“冬逐更籌盡,春隨斗柄回。寒暄一夜隔,客鬢兩年摧”,則是唐朝詩人李德裕對人們除夕守歲一夜不眠的具體描述。而唐朝的另一位詩人張說的《欽州守歲》一詩則生動地再現(xiàn)了那些因公務(wù)在身,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與家人團聚的遠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歲不眠的思鄉(xiāng)之情:“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愁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素有“詩圣”之稱的唐朝大詩人杜甫,對除夕之夜的守歲景象則有著更加生動的描繪:“守歲阿戎家,椒鹽已頌花。盍籫喧櫪馬,烈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詩圣的這首題為《杜位宅守歲》的詩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fēng)物與習(xí)俗。
到了宋代,除夕守歲更是盛行,“歲晚相問為‘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達旦不眠為‘守歲’”。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在鳳翔為官時,因公務(wù)在身“思歸而不可得”,便分別以《饋歲》、 《別歲》和《守歲》為題作詩三首,把當時民間的這一風(fēng)俗如實地反映了出來。其中《守歲》一詩這樣寫道:“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眠,相守夜喧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而愛國主義詩人文天祥在他生前的最后一個除夕,面對死亡,大義凜然,仍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除夜》一詩:“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fēng)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fù)屠蘇夢,挑燈夜未央。”全詩雖只有短短40個字,但卻真實地記錄了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當時的思想活動,字里行間無不反映出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視死如歸精神。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guān)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上海老洋房的真正主人
閱讀下一篇:除夕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結(jié)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