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老家碰到這么一件事:我就要回北京了,侄子執(zhí)意要和他爺爺送我到火車站。其實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可是他媽媽不肯。侄子就和他媽媽要求了半天,但還是不允許。最后我們要走了,侄子"倔強"地要上公交車送我們,他媽媽當(dāng)著很多人的面上車?yán)氯?。弄得司機不知如何是好,我也很尷尬,沒辦法,我只好讓司機先開車。到了城里,他媽媽還是不允許他去火車站,這回侄子竟然先跑了,搞得我們大家哭笑不得。我只好勸他媽媽先回去。他媽媽沖著跑遠(yuǎn)的兒子丟下這么一句話:"回去看我不打死你!"就在我快上火車的時候,小孩終于哭了,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怕回家媽媽打他。我聽了心里酸酸的。我知道當(dāng)前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shù)。他們到底怎么了?他們會和孩子說話嗎?
你會說話,孩子就會聽話
有了不會說話的父母,才有了不聽話的孩子。遺憾的是,我們的家長對這個邏輯關(guān)系并不明白。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做什么?除了拿巴掌打孩子以外,就是和孩子說話嘛!
可惜我們的父母太不會說話,所以孩子才不聽話!當(dāng)然話說得不合適,就很容易變成吵架;吵架要是還不夠勁,就干脆用拳腳等粗暴的方式來交流思想了,用這種高壓的方式來使孩子達(dá)到眼下的服從。就連眼神這種會意開心的交流,也演化成了瞪眼。所以常常有孩子說:我家人一和我說話就瞪眼?。∷坪醪坏裳?,語言的效果達(dá)不到似的。
一般說來,我們的家長往往是瞪眼、責(zé)罵、開打三部曲,"眼口手"三位一體地來完成一次交流。這實在是交流的悲哀和不幸啊。
因為我們的家長更多的是只關(guān)心自己說了什么,甚少關(guān)心孩子聽了什么,甚少關(guān)注孩子的想法。這樣的背景下,怎么期望孩子能很好地接受家長的想法,按照父母的思路去行動呢?而對于這種孩子不聽話的情況,我們家長能夠真正考慮出原因的不多。
人為什么要說話?說話的目的就是為了溝通和交流。溝通好了,交流到位了,原來不理解的就能夠理解,許多誤會也能夠解除,家長與子女就可以像朋友那樣心平氣和地相處。如果溝通不好,交流不了,你就是抱著真理又能把對方怎么樣?人的最大的弱點和優(yōu)點是有人性。什么是人性?就是情感!古語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所以:
如果父母說的話沒有道理,孩子不愛聽!
如果父母說的話不是時候,孩子也不會愛聽!
如果父母說的話態(tài)度不當(dāng),孩子也不愛聽!
但最要命的是,不管父母的話有沒有道理,只要孩子不喜歡聽,就是廢話,就是錯話。
所以那些感覺自己苦口婆心而很委屈的家長得明白一個道理:做成一件事,不是只靠良好和正確的愿望就能做到的。
所以,要解決孩子不聽話這個問題,家長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如何保證自己語言的效果。那就一定得研究一下說話的方式和談話的技巧了。我想這也是那些看起來很有學(xué)問的父母為什么對孩子的問題無計可施的主要原因吧。其實不管什么樣的父母,只要你和孩子溝通好了,孩子就會聽你的話!
當(dāng)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根本沒有聽懂家長的話。家長以為孩子明白了,其實孩子什么也不明白。比如要求孩子認(rèn)真學(xué)習(xí),可到底怎么樣的認(rèn)真法,許多家長并沒有給孩子明確的指導(dǎo)。所以孩子馬虎也好,應(yīng)付也罷,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家長是逃脫不了干系的。
所以,說話一定要建立在孩子的理解力、實際經(jīng)驗及個性的基礎(chǔ)上來進(jìn)行。在這個問題上,家長經(jīng)常犯的錯誤有兩個:要不以為孩子懂了就只表達(dá)愿望,而忽略對實際行動的要素描述;要不就是以為孩子還小還不懂,所以在一旁大談特談,但對孩子的負(fù)面影響卻已產(chǎn)生。此類的情況就不贅述了。
說到根本,孩子不聽話的主要原因是家長缺乏對孩子的尊重,缺乏對孩子個性的了解,缺乏與孩子對話的基本技巧。最要命的是,喪失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與孩子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就是說話,那么做家長的就一定要在說話的方式和技巧上下點工夫。而保證說話質(zhì)量的前提,就是家長對孩子到底持有多少尊重!
1.孩子不聽話,首先是因為您的話與交流的方式不得當(dāng)。
2.不聽話的根本原因是對孩子缺乏尊重,話還未出,耳卻已閉。
3.說的話有多少威信,建立在家長對孩子有多大程度的尊重上。
4.說的話有多少效果取決于家長與孩子對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