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無聊,簡直成了年輕人的特權(quán)。年輕的身體初長成,年輕的心靈卻未長成。心靈的困惑,從青春期開始,一直延續(xù)到成年,年輕的人兒會反復思量自己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然后在與現(xiàn)實世界的互動中去驗證,也會反復思量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一輩子究竟要為何而活。
真正的無聊,源自一種不知從何而起,又揮之不去的無意義感。
即使你勸TA找點事做,也打不起精神來做。
倒不是這些活動本身都沒意義……
看書學習不是沒意義,約會聊天不是沒意義,即使是純粹的娛樂其實也可以有意義。
但是常常是,明明理智上知道這些“有意義”,心里就是感覺不到這些“有意義”:
可能是它有意義,自己也很想實現(xiàn)這個意義,可偏偏怎么努力也實現(xiàn)不了。
也可能是它即使有意義,卻感覺不到和自己有多大的關(guān)系。
還可能是曾經(jīng)是有意義的東西,現(xiàn)在卻失去了意義。
想做很多事情,
但卻覺得做任何事情,都得不到一個意義的時候,
無聊透了。
抱怨無聊的人,聽到最多的,是年輕人。
小小孩很少抱怨無聊,對于他們來說,生活中到處都是新鮮刺激,每天都活在驚嘆模式;要不就是因為自身的弱小而擔憂生存問題,每天都活在驚恐模式。相對來說,他們不容易覺得無聊,即使偶爾無聊,也會很快遇見有趣的事。
老人也很少抱怨無聊。對于這個世界,他們已經(jīng)了解了很多,也沒有特別大的興趣特別大的力氣再去了解很多很多。況且他們還有很多故事可以回味,還有兒孫輩可以關(guān)心,可以期待。相對來說,他們并不需要太多意義,也并不缺少意義。
中年人也很少抱怨無聊。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頭腦被事情塞滿,忙到?jīng)]時間去想無聊不無聊,即使感到無聊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關(guān)注這種無聊的感覺,就必須開始著手處理下一件事情。
抱怨無聊,簡直成了年輕人的特權(quán)。年輕的身體初長成,年輕的心靈卻未長成。心靈的困惑,從青春期開始,一直延續(xù)到成年,年輕的人兒會反復思量自己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然后在與現(xiàn)實世界的互動中去驗證,也會反復思量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一輩子究竟要為何而活。
心是大的,羽翼卻是年輕的。心比天高,但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又是什么樣的呢?
當年輕賦予了未來很多種可能性,“我”就有了很多很多的選擇。
上了年紀的人多么羨慕年輕人身上的“可能性”,然而卻看不到,這份“可能性”也是殘酷的。
它殘酷就殘酷在,你必須在其中做一些選擇。
而年輕的人兒們,很多時候真的就是不知道,選什么才是對的。
迷失在選擇中的人,就像在大霧中前行,卻看不見燈塔的指引。
他們卻必須找一條路走下去,哪怕是摸黑前行也要走下去,而且,
要為自己的這個選擇負責。
就連不選都不行,
如果不選,生命將停滯不前。
相比以前的年輕人,現(xiàn)在的年輕人,面臨的選擇更多了。
然而面對著整片樹林,奇花異果滿目繽紛,他們多半又不會甘心隨便選棵樹就吊死在上面,從一而終。
這就意味著他們會有很多很多的嘗試。
而每一次嘗試都是意義的檢驗——這個有意思么?那個有意思么?那個還能不能更有意思一點?
于是嘗試多了也就會發(fā)現(xiàn),事情常常是——這個也沒意思,那個也沒意思,那個還能不能更沒意思一點?
做了很多事情,
但卻覺得了這么多事情,都得不到一個意義的時候,
無聊透了。
雖然還可以再去找別的事來做,但是感到無聊的時候就是,一下子想不出還有什么事還能做的時候。
那個時候,真的會突然一下子覺得:
好無聊啊。
——去找點事做吧!
——好啊。可是去做什么呢?
這樣的對話其實很常見呢。
一些人的自我反省意識在這個時候格外地強,他們會想:
“做什么,都沒意思。”
然后把它不合時宜地人格化:
“我做什么,都沒意思。”
然后把它不合時宜地擴大化,變成: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TMD沒意思。”
然后又進一步不合時宜地擴大化,變成:
“一直都是這樣的,以后也會是這樣的。”
“別再叫我去做點啥了,結(jié)果還會是一樣的。”
最終升華為:
“人活著,真沒意思啊。”
真這么想就完了。
無意義感是存在的,很多人都有過。
但是千萬別太當真。
我們偉大的小丸子不是說過嘛,
“只要活著一定會遇上好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