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與集市,乍看起來,好像沒有任何聯(lián)系,但若做一番調(diào)查,就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有著密切的關系。早在中國宋代(公元960~1279年)的“瓦子”里,既有演出“百戲”的“勾欄”,也有賣衣、飲食等的店鋪,成為都市中十分繁華的地方。
由于雜技演出的內(nèi)容神奇美妙,形式豐富多采,因而老少咸宜,雅俗共賞。因此,一些廟會和集市的主持者,為了招攬顧客、興隆集市,常常邀請一些馬戲雜耍班子,前來吹吹打打,熱鬧一番,以吸引廣大的游人。
古代繪畫中的集市雜耍
據(jù)一些老藝人講,北京的東安市場、西單商場、天橋市場等的發(fā)展,雜耍藝人是做出了有益的貢獻的。但是集市興隆起來后,商人擴大了買賣,蓋起了房子,把地占了,慢慢地就把雜技藝人擠走了。貧苦的藝人只好收拾起道具離開原來的基地,浪跡江湖,另謀生路。
但是,集市離開了雜技藝人,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據(jù)《江湖叢譚》一書記載,中國北方的營口洼坑甸,最初是個低洼的地方,夏天積存雨水,臭味難聞。自從來了雜耍藝人,招攬了不少閑逛游人,逐漸擺攤做買賣的也多了起來,開上了店鋪,游人日益增多,最后形成了一個繁華熱鬧的地方,和北京天橋一樣。當時凡到營口的人,都認為不上洼坑甸逛一下,是一件美中不足的事。
后來,洼坑甸的帶頭人劉鳳歧把藝人得罪了。于是雜耍藝人都遷到東街火神另搭場子,洼坑甸的生意立即清冷下來。最后劉鳳歧請人說情、請客,把雜耍藝人又請了回來,洼坑甸才重新興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