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特级毛片,欧美xxxx做受欧美,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夏令營-預約報名登記優(yōu)惠卡
  全國免費報名電話:400-6900-650
填寫您的姓名:  
填寫您的電話:  
填寫意向線路:  
 
 
 

法國巴黎游覽體驗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率:    發(fā)布: 2011-4-1


  歌德在他的劇作《浮士德》中這么評價萊比錫:mein leipzig lob' ich mir! es ist ein klein paris und bildet seine leute. (我贊美我的萊比錫!它就是小巴黎,教育著它的人民)萊比錫是文化之城,音樂之城,因此歌德把他稱作“小巴黎”。盡管如此,我還是登上時速200公里以上的ice列車,前往真正的巴黎。(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因為北美最大的法語城市,也常被稱為小巴黎,大家為啥都要攀巴黎這個鳳呢?)

ice是intercity express(城際快車)的簡稱,是德國鐵路公司(db)經(jīng)營的高速鐵路系統(tǒng),運行于德國各大城市之間。萊比錫也是這一系統(tǒng)中的重要樞紐之一,連接東部的柏林、德累斯頓和西部的法蘭克福和紐倫堡。2007年ice推出從法蘭克福到巴黎的特快專線后,從前東德地區(qū)到達法國首都就只要七個多小時的時間了。在萊比錫火車總站里買上一張票(站里買票的價格還是真是比我想象得要貴,沒見有啥優(yōu)惠政策),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上ice快車,開始了我的巴黎之旅。

從萊比錫往西約100公里,就進入了圖林根州(thueringen)的東部小城魏瑪(weimar),魏瑪這個詞的本意是“神圣的湖”。和萊比錫一樣,魏瑪也是德國的文化名城,德國歷史上的兩位最偉大的作家歌德和席勒都曾在這里居住過,而這還不是最使小城魏瑪出名的地方;疖囈煌?课含斳囌荆揖拖氲搅藦那霸跉v史課本上學到的魏瑪共和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德意志帝國崩潰,德皇被迫退位,國內(nèi)一片混亂。以人民代表議會(rat der volksbeauftragten)的形式成立的新政府掌握了德國政權(quán),1919年2月,國民議會在魏瑪召開,大會起草了德國歷史上第一部民主憲法,8月,憲法通過并正式生效。因為會議在魏瑪召開,這部憲法常常被稱為“魏瑪憲法”,德國當時的國號雖然仍是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reich),但帝制已于實際上廢除,因此習慣上常把這個新的共和國叫做“魏瑪共和國”。眾所周知,魏瑪共和國是個悲劇,在經(jīng)濟大蕭條的沖擊下,原本還在經(jīng)濟復蘇之中的德國受到了沉重打擊,終于走上納粹主義的不歸路。

離開略帶悲劇色彩的魏瑪城,不多久便到達了圖林根州的首府埃爾福特(erfurt)。埃爾福特人口20多萬,是圖林根州最大的城市,但相比起魏瑪這個歷史小城,它的名氣并不大。不過這座城市的歷史比萊比錫還要悠久,在中世紀時就是一個貿(mào)易城鎮(zhèn),在二戰(zhàn)以前,這個城市歸普魯士管轄,而不屬于圖林根州(圖林根這個名字,本是日耳曼的一個部族的名稱)。埃爾福特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宗教改革的發(fā)起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就學的地方。

埃爾福特再往西50公里,就到了圖林根州西界的小城艾森納赫(eisenach)。艾森納赫和魏瑪在德意志帝國之前都同屬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曾與普魯士組成反法同盟,而更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紀。艾森納赫被森林覆蓋,房屋也很有特色,是我一路經(jīng)過所見的最漂亮的一座小城。列車在站牌前停下來時,我才看到上面的兩行不難猜出含義的德文,這里原來是音樂家巴赫出生的地方。巴赫的童年時期、青年時期和中晚年時期,分別在艾森納赫、魏瑪和萊比錫度過,他是從西向東,我是從東到西,正好逆向追尋了一番他的人生歷程。

艾森納赫既是圖林根州的邊陲小鎮(zhèn),也是前東德最西面的城鎮(zhèn)之一了,從艾森納赫再出發(fā),ice的鐵路線就轉(zhuǎn)而向南,進入了前西德境內(nèi)的黑森州(hessen)。

黑森州的德語拼寫是hessen,英語拼寫卻是hesse。與薩克森州相似,該詞來自公元前一世紀生活在這里的日耳曼部族的名稱,德國統(tǒng)一之前,黑森州曾經(jīng)四分五裂,由多塊公爵、伯爵、侯爵領(lǐng)地組成,1866年普奧戰(zhàn)爭之后,普魯士兼并黑森州,從此成為德國的一個重要地區(qū),如今是僅次于西北部魯爾工業(yè)區(qū)的重要工業(yè)地區(qū),也是德國聯(lián)邦各州中的第五大州。

ice在黑森州境內(nèi)的速度似乎有所加快,在通過富爾達(fulda)河以及河畔的小城富爾達后,列車終于抵達了法蘭克福的火車總站,這里也是我此趟巴黎之行的列車中轉(zhuǎn)站。(關(guān)于法蘭克福的游記,參見下一篇)

告別了平靜柔美的美茵河,我在法蘭克;疖嚳傉緭Q上了第二班ice列車。ice列車的客運量比我預想的要大不少,在法蘭克福剛上車時,一個車廂內(nèi)大約有一半的空座位,但到了下一個大站曼海姆(mannheim),一下上來不少人,車廂頓時顯得滿滿的。一位女士上來問我身旁的座位是否有空,我想的確沒見有人坐過,回答沒有,她放心坐下沒多久,就有另一位女士從車廂的前部走過來,拿著車票對她說:“對不起,這座位是我的,我的票上有座位號!

我在萊比錫站內(nèi)買的票也是有預訂的座位號的,好象還因此多交了一筆錢(雖然票上并沒有顯示明細,但卻有額外的一張票據(jù)說明預訂信息),導致最終的車票比網(wǎng)上查到的還要高。此次歐洲之行的一個旅游經(jīng)驗就是,如果不買歐洲鐵路的通票euro pass,那么想省錢還是事先計劃好行程,在網(wǎng)上購票,ice一類長途快車的票是能夠節(jié)約不少開銷的。

曼海姆與法蘭克福不在一個州,它位于德國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州(baden-wuerttemberg)的西北角上,是該州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是赫赫有名的斯圖加特)。歐洲第四大河、西歐第一大河萊茵河從曼海姆城西流過,曼海姆在歷史上以小漁港起家,到十七世紀才成為一個重要的要塞。曼海姆這個名字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德語人名manno加上表示“住處,家”的heim(等于英語的home),表示曼諾人的住所,另一種則說是古德語的am aha heim,意指“住在河邊”。曼海姆人口約有30萬,但坐火車的人感覺比法蘭克福還多,去巴黎時是如此,從巴黎回來時,也是類似的感覺——火車一到曼海姆,呼啦啦車廂里的人就少了很多。

列車通過萊茵河,便進入了萊茵蘭-普法爾茨州(rheinland-pfalz)。ice快車只在這個州停靠凱澤斯勞滕(kaiserslautern)一站。凱澤斯勞滕這個名字雖長卻不陌生,以前看德甲,就一直記著這個名字。中央臺剛直播德甲的那一年,凱澤斯勞滕是德乙的升班馬,一舉橫掃群雄,獲得德甲冠軍,讓很多“專家”大跌眼鏡?上蜿牻陮嵙ο陆,又跌回了乙級。

德國境內(nèi)的最后一個州是西南的薩爾州(saarland)。薩爾州是德國除不來梅、漢堡和柏林三個城邦州外最小的一個聯(lián)邦州,與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一樣,這一地區(qū)是德法兩國角力的要地,曾經(jīng)多次易手,一戰(zhàn)后和二戰(zhàn)后兩度被法國占領(lǐng),1956年才通過全民公決重新回歸當時的西德。列車從該州的首府薩爾布呂肯(saarbruecken)穿過,薩爾布呂肯也是ice在中途停靠的最后一站,之后,列車便進入了法國。

如果說德國,尤其是西部的德國給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林立的工業(yè)城市的話,那么法國給人的印象就是密布的農(nóng)田了。法國的農(nóng)田和中國的農(nóng)田區(qū)別并不大,種植的多半是小麥和油菜,一眼望去,如果沒看見田間零星冒出的歐式建筑,有時還會讓人產(chǎn)生錯覺,以為自己身處中國的鐵路線上,F(xiàn)在國內(nèi)的城際列車也越來越快,技術(shù)一點不亞于ice或者法國的tgv,發(fā)展不可限量。坐高速列車還是好處多多的,至少方便、快捷、輕松、休閑,可以說是在歐洲大陸旅游的首選交通方式,將來在中國也是如此。

ice列車在法國境內(nèi)一站未停,直抵巴黎東站(gare de l'est)。和萊比錫車站類似,巴黎東站也是個terminal station,站里的一部分在翻修,圍了一大塊木板。旁邊的店面也大多空蕩蕩的,沒有一點豪華之都的味道。

到站后的第一件事是去買兩天后的回程車票,本指望在這里買能比德國便宜一些,時間也能靈活點,因此之前在萊比錫只買了單程。沒想到輾轉(zhuǎn)找到售票處,一問票價,竟比德國那邊還高出20多歐元,質(zhì)問原因,售票員還振振有辭:“那是在德國,這里是法國,這是法國的票價……”(此次旅行的一個小tip:在歐洲乘火車旅行,如果穿越多個國家,最好是買好火車通票euro pass;如果行程計劃不變,也可以考慮在網(wǎng)上購買特價的往返車票,這樣至少能節(jié)省幾十歐元)

比起東德,巴黎這個國際大都市里就可以吃到比較正宗的中餐了。幾天沒吃任何與中餐有關(guān)的食物,于是放下行李的我便跟隨表妹,乘坐地鐵去中國餐館吃晚飯。

因為有人帶著,我外出就比較不上心了,看著各種顏色的地鐵線在頭頂上亂晃,穿梭在地鐵之間的換乘地道中,不一會兒就感到大顆小顆的汗珠從額頭滲了出來。西歐的海洋性氣候,在夏天一般是比較涼爽的,但是近幾年全球溫室效應(yīng),大中城市的溫度也開始穩(wěn)步上升,夏天熱死人的事情也時常發(fā)生。地道里頭密不透風,在里頭呆久了,那更是難受得要命。好在也不是去什么多偏的地方,換了兩趟車,我們就在巴黎市中心區(qū)域晃悠了。

我有時候會把巴黎設(shè)作自己的favorite city,但這些年去的國際城市不少,好像越來越不覺得如此了。一說到巴黎,我首先想到的是香榭麗舍大道和大道盡頭的凱旋門,香榭麗舍嘛,當然是琳瑯滿目的高檔品商店,這個要有氣氛,有心情才值得逛的,凱旋門嘛,就是一種象征了。

巴黎凱旋門的法文全名是l'arc de triomphe de l'etoile,位于十二岔路口的戴高樂廣場(以前叫作星形廣場,place de l'etoile)正中,也是香榭麗舍大道的終點。

建造凱旋門是古羅馬人的一種傳統(tǒng),為慶祝戰(zhàn)爭勝利,有點像中國古代戰(zhàn)士為紀念戰(zhàn)功樹立的豐碑。不僅法國,前羅馬帝國的很多地區(qū)都建有大量凱旋門,以意大利的為最多最古老。凱旋門一般建于道路中央,呈拱狀,所以意大利語的名字就叫arco(。,法語是arc。1805年,拿破侖領(lǐng)導的法國軍隊擊敗了俄奧聯(lián)軍,法國國威達到一個頂峰。為慶祝戰(zhàn)爭的勝利,拿破侖宣布在巴黎興建高大的“凱旋門”,以迎接日后凱旋而歸的法軍將士。凱旋門興建未成,拿破侖政權(quán)就被推翻,工程停止了一段時間,直到復辟的波旁王朝倒臺,工程又得以繼續(xù)進行,經(jīng)過三十年的時間,在1836年落成。

凱旋門的高度近50米,寬也有45米。四面都有拱門,而不是我們一般印象中的一個,門上配有四組浮雕,并鐫刻著拿破侖時代將軍和戰(zhàn)爭的名字。拱門可以登上去,里面還設(shè)有一個帶有放映室的小博物館和一個俯瞰巴黎的平臺。

凱旋門的正下方,是為紀念一戰(zhàn)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zhàn)士所建的墓,地上是墓志:“ici repose un soldat francais mort pour la patrie”(這里安息著一位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這名無名戰(zhàn)士代表著在大戰(zhàn)中死難的上百萬法國官兵。墓前有長明燈一盞,黃昏時分便會燃起火焰。這天恰好是法國的節(jié)日(法國的節(jié)日真是狂多,幾乎天天都可以找到過節(jié)的理由),凱旋門上掛下一面碩大的法國國旗,迎風招展,氣勢宏偉。某種程度上說,凱旋門的地位有點像北京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站在凱旋門前,面對香榭麗舍大道,立正,向右轉(zhuǎn),便能看見高聳的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看起來很近,其實卻隔著很遠的距離。凱旋門在塞納河的北岸,而艾菲爾鐵塔在塞納河的南岸。

艾菲爾鐵塔的年齡比凱旋門要小半個世紀,建成于1889年。鐵塔的一面對著戰(zhàn)神廣場(champ de mars),另一面對著流淌的塞納河,方向是東南-西北,而非正東或正南。(香榭麗舍大道也是東南-西北向,巴黎到處都是“可愛”的五岔、六岔、七岔、八岔路口,外地第一回開車來巴黎的人多半會給轉(zhuǎn)暈)白天看鐵塔,只是一塊鏤空的爛鐵,在晚上則會亮起燈光,我到塔下的時間正好是十點,剛剛天黑,塔上燈光閃爍,是看塔的最佳時節(jié)。如果相機一級棒,絕對可以拍下一段不錯的錄影,可惜我的相機太爛,黑暗只能拍個模糊的塔影。

以前在多倫多登cn塔,前頭足足等了一個小時才得以搭乘電梯上到第一觀景臺,而艾菲爾鐵塔登塔的人遠較cn塔為多,據(jù)說在高峰期在塔下排個一兩小時的隊都是常事。我們?nèi)サ锰恚膊豢赡苡泻芏鄷r間上到第二層了——即便這么晚,因為是周日塔下還是人山人海。在塔邊轉(zhuǎn)了一小圈,我們便穿過西北面的馬路,到對面的碼頭上去乘坐塞納河游船。

塞納河游船是我個人在巴黎感覺比較不錯的旅游項目。游船有很多種,也有多個登船碼頭,價格也各不相同,有些高檔的還可在船上用餐。我們運氣不錯,正好趕上10點半的一班(很可能也是晚上的最后一班),人也不算太多,靠邊的座位雖然沒搶到,我還是很滿意了。

晚上乘坐游船是最佳選擇,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及兩岸散步、嬉戲的人們,很多人會對著游船招手、大叫,里頭巴黎人的概率會比較高些(旅游景點的基本全是外國人)。游船的起點不同,但路線都類似,會穿過塞納河在巴黎市中心的一段,兩岸的建筑風光包括鐵塔、協(xié)和廣場、奧賽博物館、盧浮宮、巴黎市政府、巴黎圣母院等等,這一段基本上是巴黎歷史與古跡的精華了。船上有多語種頻道講解的聽筒,好像都是西歐國家的語言,除了法語外,就是英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荷蘭語之類的,似乎沒有中文的解說。抱著英語的頻道隨便聽了一下,大致就是介紹沿岸每個建筑的來歷、故事與歷史變遷,船行匆匆,介紹也只是點到而止,喜歡掌故或者歷史的人,怕是還不能盡興呢。

巴黎沒有什么高樓大廈,中世紀以來宏偉的宮殿、古建筑群大部分被保留下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總部就設(shè)在塞納河邊,并不是完全隨機選址的。巴黎即便是古跡之外,多數(shù)大街小巷也透露著文化休閑的氣息。想來,這大約也是法國人在二戰(zhàn)中沒怎么打就乖乖投降的原因之一吧。

在表妹家住了一晚。老式的舊樓房,狹小的電梯(以前學法語時看教學片,見過類似的巴黎房子,所以于我并不感到十分奇怪),只能容下兩個瘦子的寬度,若是換一位肥胖的白人,根本就無法站在里頭。我睡的客廳也不大,倒是帶歐式壁爐,只不過早就廢棄改裝不用了。房間里有些悶熱,所以睡覺時把窗開了一小條縫隙,雖是頂樓,而且也不是什么喧鬧地段,一整夜還是能聽到樓底下汽車來往行駛的聲音。

時差并沒有完全調(diào)整,第二天早上七點半左右就醒了,爬起來洗漱一番,便與表妹坐地鐵去塞納河上的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巴黎圣母院離hotel de ville地鐵站最近。hotel de ville以hotel打頭,可不是賓館(hotel),而是指市政廳,相當于英語的city hall。從巴黎市政廳向南翻過阿科爾橋(pont d'arcole),前方的高大建筑便是位于塞納河中兩個小島之一的西岱(cité)島東面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那么有名,一大半功勞得歸于大作家雨果。我個人喜歡《悲慘世界》甚于《巴黎圣母院》,但作家在小說中對人性的刻畫還是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巴黎圣母院的法文全稱應(yīng)該是cathedral notre dame de paris,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巴黎最精美與高大的天主教堂之一,同時也是經(jīng)典的哥特式建筑。

圣母院面向西北的廣場,共分五個殿(nave),中間為中殿,兩側(cè)分別有兩個翼殿,這基本是傳統(tǒng)天主教堂的格局。后來蒙特利爾建造圣母院,大致仿這個模式建造(從建筑本身到廣場布局都相似)。兩個圣母院相比,我比較喜歡巴黎圣母院的外部構(gòu)造,而偏愛蒙特利爾圣母院的內(nèi)部裝飾。

與其說巴黎圣母院是一個宗教場所,不如說它作為巴黎主教所在地,見證了巴黎乃至法國的歷史。圣母院所在的西岱島西面,是法王傳統(tǒng)的皇宮所在地。十三世紀,法王路易九世在巴黎圣母院舉行加冕典禮;兩個世紀后,法國國力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統(tǒng)治下稱霸歐洲,路易十四在此舉行盛大儀式。又過三個世紀,1804年,拿破侖在圣母院加冕,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二戰(zhàn)勝利后,戴高樂將軍也曾在此慶祝法國的解放。

從圣母院出來,我們又一次踱過塞納河,前往圣母院西面的盧浮宮(musee du louvre)。

塞納河兩岸的巴黎處處是景,從市政府到盧浮宮,一路上的商鋪、賓館、小教堂,每個都有個幾百年歷史,建筑的墻上常掛著建造年份的牌子。與此成對比的是,巴黎人的素質(zhì)讓人不敢恭維,二十世紀后半葉從中東和西北非洲涌入巴黎的大量移民和難民沒有得到政府的妥善安置和關(guān)照,使得浪漫之都以極快的速度墮落。反映市民素質(zhì)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闖紅燈現(xiàn)象比比皆是,到最后給我的印象是,紅綠燈根本沒人看,大家各行其事,能闖能闖。巴黎街上的汽車也毫不客氣,基本保持恒速前進,很少讓人,人行道也幾乎失去意義。想想,在巴黎市中心的那些六岔路口穿馬路,還真有點玩心跳的刺激感。

巴黎還有一點討厭的地方是公共廁所大多是收費的。這一點倒不僅巴黎如此,德國城市的車站中也是。各地公廁收費標準不同,還蠻有趣的,比如巴黎車站要收1.40歐元(記不太清了,也可能更多),到了萊比錫大約只收1歐元的樣子。大概是大城市大收,小城市小收。公廁收費的一個惡果是很多人直接就地“解決問題”(尤其是晚上),如果是露天場合還好,很多人更是直接拉在了地鐵站里,使得巴黎很多地鐵站又臟又臭,非常影響市容。

我可能說得稍稍有些夸張,盧浮宮周圍是不太會有這類現(xiàn)象的。從盧浮宮到協(xié)和廣場的一段有很大一片草坪,是巴黎市民常去的休閑場所。(巴黎的凱旋門-協(xié)和廣場-盧浮宮基本位于一條中軸線上,有點類似北京的前門-天安門廣場-故宮的感覺,但這條中軸線是西北-東南走向的。當然了,巴黎宮殿和廣場的規(guī)模與北京不可同日而語)

巴黎的藝術(shù)博物館很多,與北美的藝術(shù)博物館有一點不同,北美的博物館展出的藝術(shù)品主題形式都十分多樣,常常涵蓋世界各地和各個歷史時期。巴黎的博物館則以主題取勝,比如奧賽博物館主要展出印象派的名作,羅丹博物館則全部展出羅丹的作品。盧浮宮博物館是最大的一個,展品基本都是古代地中海文化所衍生出的各個時期的繪畫與雕塑。

盧浮宮始建于1190至1202年間,由法王腓力二世(philip augustus)下令修建。宮殿最初是作為城堡和倉庫使用,存放法王的財物與武器,并非國王的居所。十四世紀的法王查理五世(charles le sage)偏愛盧浮宮的位置,將王宮搬遷到盧浮宮,其后斷斷續(xù)續(xù),盧浮宮作為法國王宮約一個半世紀,在路易十四時代讓位于凡爾賽宮(chateau de versailles)。法國大革命后,盧浮宮成為藝術(shù)博物館。

博物館現(xiàn)在的入口不在任何一個宮殿大門,而在宮殿中央的小廣場上,是1989年由建筑師貝聿銘設(shè)計的玻璃金字塔。展區(qū)的大廳,就在金字塔入口的地下一層。盧浮宮的展區(qū)面積極大,共分四層,三個館:黎塞留館(richelieu),蘇利館(sully)和德農(nóng)館(denon)。要想全部看完,即便走馬觀花也需要大半天的時間,來則必看的毫無疑問是德農(nóng)館,所謂的“盧浮宮三寶”全部在此館。因此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逛這個館。

盧浮宮三寶網(wǎng)上介紹的資料很多,我也不想過多贅述,除了勝利女神屹立在館的入口處比較容易看到外,其他兩樣寶貝“蒙娜麗莎”和“米羅的維納斯”都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需要花點時間。參觀博物館,關(guān)鍵是感受與大師們“零距離”接觸的那種心情,不該抱著某個十分明確的目的,更無聊的是找到名畫、名雕塑,到此一游地拍張照完事。蒙娜麗莎所在的油畫展區(qū)很值得細細觀賞,這里主要以文藝復興以來的意大利法國油畫為主,幾乎每一幅都是精品!睹赡塞惿饭倘幻利,我卻更偏好《自由引導人民》。

由盧浮宮博物館正門,穿過中央的小廣場,走過傳說中的小凱旋門,沿兩邊草坪的小道前行一段路,便是協(xié)和廣場(la concorde)了。

協(xié)和廣場位于盧浮宮與凱旋門的連接線上,是香榭麗舍大道的起點,始建于路易十五時代,法國大革命中,這里更名為革命廣場(place de la revolution),架起昵稱“紅寡婦”的斷頭臺,從法王路易十六、到大革命領(lǐng)袖羅伯斯庇爾,都在此被處決。

今天的協(xié)和廣場中立有多坐雕塑,標志性的一座是1831年埃及總督贈送給法國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方尖碑(obélisque de ramsès ii),具有濃郁的古埃及風格,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方尖碑旁邊的雅克噴泉(fontaine de jacques hittorff)也別具風格,里頭都是往來游客丟下的錢幣。廣場周圍共有八座雕像,代表法國巴黎以外的八座主要城市:里爾、斯特拉斯堡、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布雷斯特和魯昂。

離開協(xié)和廣場,我們坐地鐵到巴黎歌劇院(opéra garnier)。歌劇院的旁邊就是巴黎有名的老佛爺商場(galeries lafayette)?上覀儧]有很多時間轉(zhuǎn)悠,還是直奔主題——解決午飯問題。

表妹推薦的河馬餐廳整體感覺還不錯,內(nèi)部的空間有些狹窄,加上天氣悶熱,我們選擇在門外露天的場合用餐,一面對著街景,不禁讓我想起杭州舊城的小巷來了。完完整整享用了一把法國大餐,只是牛肉我不太習慣比較生的感覺,強力推薦里頭的法式洋蔥湯(soupe d'oignon),餐后的甜點也相當不錯。

結(jié)束巴黎之旅,在法國的最后一晚是在鄉(xiāng)下小鎮(zhèn)布雷托耶(breteuil)的姑姑家中度過的。從巴黎到breteuil往返一小時的車程,乘坐的是前往亞眠(amiens)的法國高速列車tgv。在歐洲旅游,坐火車變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在靜謐的法國小鎮(zhèn),居然有機會用法語與熱情的當?shù)厝苏勆蠋拙,也算是留待懷念的一段記憶了?/p>


英語學習心得體會

寫下自己游學的目標

蜂擁而至的學員

白宮湖畔前的留影

英孚夏令營圓滿結(jié)束

英孚夏令營閉營頒獎儀式

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

澳洲學習園地

上一篇:
下一篇:

夏令營微博、微信
 

現(xiàn)場報名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建國路77號華貿(mào)購物中心3座4層海外游學部l404

客服熱線:400-6900-650 值班:13691570089 項目合作:15801555540

copyright @ 2014 xialingying.c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證 040377 號

開心夏令營 英孚夏令營 ef國際夏令 英孚游學夏令營 英孚海外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