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的孩子的不良的行為,甚至是為孩子的不良的行為尋找的諸如“他累了”、“他沒有午睡”、“他的情緒不好”的之類的借口,都是父母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好父母應該的教會孩子去承擔自己的不良的行為。下面,和奧德曼夏令營一起看一看世界的各國的父母是怎樣“懲罰”孩子的吧!
新西蘭的父母的冷處理:讓孩子體驗后果
新西蘭的Bernny的兒子2歲半,女兒半歲
在新西蘭,打孩子的是一種違法的行為,因此,父母一般的都不會體罰的孩子。如果兒子在公共的場所的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別人,Bernny一般都會采取冷處理的方式對待孩子,比如隨他鬧去。如果影響到別人,Bernny會將孩子抱走,將他放在一個比較開闊而安靜的地方,讓他繼續(xù)鬧,直到他鬧夠。Bernny認為,孩子鬧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鬧騰沒有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有段時間,老大總喜歡往花園的魚池里扔鵝卵石,并且屢教不改。Bernny會對兒子說:“你看看,你把小魚砸痛了,把水池弄亂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Bernny會要求兒子把水池里的石頭撿出來。有的時候,兒子可能也會耍賴,不肯去撿石頭。如果兒子耍賴,Bernny一般不會強迫他去,他會自己下去把石頭撿出來給兒子看。
如果正好碰上兒子鬧著要跟爸爸玩,Bernny就會借機對兒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頭扔進水池了,現(xiàn)在我要去撿石頭,沒有時間陪你玩。”這時候,兒子會體驗到他不良行為的后果。于是,他會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頭扔進水池。
Bernny認為,孩子并非我們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點而已,因此,Bernny主張父母把孩子當成人看,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教他學會承擔責任,學著約束自己。
日本父母避免當眾處罰:給孩子留下尊嚴
日本TsukuBa兒子2歲半
對日本家庭來說,父親是絕對的權威。正是因為習慣了服從,所以日本人才成為最守紀律、最富于集體主義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日本父母會采取各種措施懲罰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計劃,甚至讓孩子餓上一頓,或者進行適度的體罰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犯錯,父母一般不會當眾處罰孩子。
TsukuBa有一天帶兩歲半的孩子到餐館用餐,兒子對于TsukuBa沒有帶他去迪士尼而感到悶悶不樂,在餐館甚至大發(fā)脾氣把桌子上的碗碟都掃到了地上。像大多數(shù)的日本父母一樣,她認為在公共場所處罰孩子是不符合禮儀規(guī)范的行為,而且也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因此,TsukuBa首先向餐館的主人表示了歉意并且進行賠償,冷靜地帶著哭鬧的兒子回家。在回家之后再對孩子的表現(xiàn)進行點評,作為懲罰她取消了未來一個月帶兒子去迪士尼的計劃。
TsukuBa認為,孩子在公眾場合發(fā)脾氣對父母而言或者會感到尷尬,但是如果父母當眾處罰孩子,會對孩子自尊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為此,TsukuBa要在公眾場合保持冷靜,在回家之后才教育孩子。
美國家長的法寶:“計時隔離”
在美國的家庭及幼兒園中,父母和老師常常用一種叫做“計時隔離”的方式來“懲罰”一時不守規(guī)矩的孩子。
例如:當孩子在家不聽話瞎胡鬧,或者和別的小朋友打架時,父母就會把他抱進他自己的臥室,讓他獨自呆上3分鐘。3分鐘后,父母會準時把他抱出來,并借機對他進行說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點。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幼兒園,這種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對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懾力。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美國法律規(guī)定,小孩必須隨時有成人陪伴和保護,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孩子很少被冷落或孤立無援的情感體驗。因此,一旦被隔離而受到“冷落”,必然會從心理上產生強烈的震撼。
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較強的從眾心理和群體意識,把孩子從群體中隔離開來會使他們感到自己被區(qū)別對待了,從而產生一種“不平等”的感覺,孩子對此是非常敏感的。
這也暗示他們:淘氣是不為大家所接受的。另外,讓淘氣的孩子暫時離開,可以緩解大人和孩子的緊張氣氛,使孩子能夠冷靜地反思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