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物質(zhì)獎勵是非常脆弱的,內(nèi)心自發(fā)的動機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動力,
上海兒童夏令營專家表示。哪些教育方式不可取?
不公平的對比
很多家長喜歡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給孩子一個奮斗和努力的目標,以此激勵他們的成長。
其實,家長都沒有想到,這樣的比較和言語刺激不僅難以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更加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讓孩子在學習中倍感壓力,很容易氣餒從而厭惡學習,結(jié)果使教育進入“惡性循環(huán)”。
處處拿孩子與別人家的比,不如讓孩子和自己比。拿他的今天與昨天相比,仔細找出他的進步。如,從孩子不主動上學到主動去;從回家不主動看書到主動看一頁書......
珍惜孩子一點點的進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感覺自己是有無限希望的。那時,他才會努力去爭取大一點的進步和成績,真正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才能擁有真正的學習動力和自強精神。
學習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學習的能力并不獨立在生活能力之外。孩子的生活本應是豐富多彩的,學習書本知識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學校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氐郊依?,孩子需要豐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里的感覺。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的羽翼蒙蔽了真正的社會。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讓他做他應該負責的家庭責任。如果孩子的學習變差,問題并不在浪費時間于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