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讓咨詢顧問主動聯(lián)系你吧!
孔子禮儀文化夏令營介紹,“‘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仁’所倡導的自我修煉、同情他人、人倫日用的常道、與萬物一體,是人類面向21世紀的重要價值。”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出席深圳大學舉辦的“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shè)”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做主題演講。
儒家基本精神就是學做人
杜維明說,儒家經(jīng)典《論語》里“仁”出現(xiàn)過109次,是用各種不同方式來回應何為仁的問題。何為“仁”?簡單的解釋是愛人,深入的解釋是孔子回答顏淵問仁:“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認為他最好的學生顏淵是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仁”的最佳典范,因為他“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在儒家看來,“仁”就是人性光輝的體現(xiàn),孟子說,“仁者人也”,真正的人就是有仁德的人。杜維明說,每個人多多少少都能體現(xiàn)“仁”的光輝,也就是同情心的顯露,良知的發(fā)現(xiàn)。人性的光輝每個人都可以體現(xiàn),所以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學做人,這是永恒的過程,是和其他的動物最大的不同。
杜維明認為,為己的“己”在儒家絕對不是孤立絕緣的個體,而是一個關(guān)系網(wǎng)絡的中心點。因此他不認同大多學者的儒家只有社會性的觀點,他認為儒家的社會性基于主體性,社會實踐的有效性建構(gòu)在主體的必要性之上。“克己復禮”是兩面,一是轉(zhuǎn)化或者超越自己,二是回到人與人之間文明禮貌的世界,這兩面合起來是仁。
杜維明說,越有影響力、掌握社會資源越多的人,越應該對社會負責任。所以,儒家的道德說教都是針對精英的。
“仁”是所有價值的基礎(chǔ)
杜維明認為,在儒家人文精神的語境中,“仁”的價值應該是所有其他價值的基礎(chǔ),乃至其他價值的前提。如果沒有“仁”,“義”可能變成苛律,無人情可言;沒有“仁”,“禮”是形式主義;沒有“仁”,“勇”是匹夫之勇;沒有“仁”,“智”是小聰明,而非大智慧;沒有“仁”,“信”是虛偽的。忠孝悌溫良恭儉讓,也都是以“仁”為基礎(chǔ)。每個人在不同環(huán)境中,都要盡量遵守角色的要求。所謂君君臣臣,前面是現(xiàn)實的君,后面是理想的君,或說君的規(guī)范,這樣,社會才能和諧,人人各得其所。
杜維明曾嚴厲批評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但后來讀漢代的《白虎通義》,了解到這是法家的韓非子最先提出,儒家后來修改,到了董仲舒取陰陽之道,得出“三綱”。所謂“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強調(diào)君要真正像君。1993年郭店出土的文物中魯穆公問子思“何為忠臣”,他說“恒稱其君之惡者為忠臣”,每天批評你的才是忠臣。這種雙軌的關(guān)系,與一般理解的權(quán)威控制大不相同。
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杜維明認為,陰陽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對應關(guān)系,董仲舒倡導天人感應,陰陽互動,陰中必有陽,陽中必有陰,他不是曲解了儒家,而是豐富了儒家的形上哲學,在任何社會、任何情況這兩種力量都可以互補并互相轉(zhuǎn)化。
杜維明說,“仁”這個觀念,到了宋明儒學有了飛躍——從心理學范疇擴展到社會學范疇,并擴展到宇宙的仁德,充滿了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孟子提出“萬物皆備于我”,《中庸》講“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你如果能體現(xiàn)人性,就是體現(xiàn)了物性,就真正參加了宇宙大化的創(chuàng)造,是共同創(chuàng)造者;因為我是創(chuàng)造者,所以在宇宙大化中間不只是一個觀察者、欣賞者。不過,他也認為這同時意味著人可能成為最可怕的破壞者,“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所以人要發(fā)展責任感,不僅對自己、家庭、社會、國家,還要對天地萬物。
杜維明為我們梳理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淵源。孟子講“萬物皆備于我”,程顥進一步提出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張載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所有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伴侶,不應隨意摧殘,隨便利用。
杜維明說,面對21世紀被嚴重破壞的地球環(huán)境,作為一個有儒家思想的人,不應該像佛教徒那樣等待彼岸,也不應該像基督徒那樣等待天國,而是必須選擇對自己、社會、環(huán)境理解并負責。
閱讀上一篇:對《論語》“好學”的解
閱讀下一篇:孔子禮儀文化學校簡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