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讓咨詢顧問主動聯(lián)系你吧!
孔子國學夏令營了解到,在歷史上,儒家的社會理想與制度設計多是針對當世的弊病提出,并用來批評、指導當世的;儒家思想與專制體制是有距離、有張力的。我們知道,沒有抽象的權利觀,沒有抽象的公平正義,沒有抽象的公私、群己權界,任何時空條件下的個人權利與社會的公平正義,都是歷史的、具體的。
孟子和先秦儒家是否主張棄絕私利?孟子說:“王何必曰利”,針對的是梁惠王(魏惠王)、齊宣王或類似的君主的。孟子義利觀比較復雜,大凡在義利沖突,必作選擇時,取先公義后私利的立場,但并非不顧私恩、私利。尤其是,我們在討論公私關系時,應注意孟子對君之私、臣之私與百姓之私,對君之個體、諸侯國與百姓之利等是加以明確區(qū)分的,并且尤其反對君臣以一己之私作為諸侯國之公。另一方面,孟子對人主、臣工、士人、百姓的個人私利、私恩與公義、公道采取了互不偏廢的中道立場,即在極端的利己主義(楊朱)與極端的利他主義(墨子)之間保持張力。孟子辟楊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不僅僅主張中道,他與子莫的區(qū)別是不但有原則性,而且有靈活性,懂得變通。孟子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zhí)中,執(zhí)中為近之。執(zhí)中無權,猶執(zhí)一也。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盡心上》)絕對的為我主義(私)與絕對的團體主義(公)都傷害仁、義、禮;呆板地執(zhí)中,又傷害時中。故孟子不僅有分寸感,尤有調(diào)節(jié)性的管理藝術,在公私、義利的兼濟統(tǒng)一上,頗有辯證智慧。
閱讀上一篇:孔子 尚武的文人
閱讀下一篇:孔子禮儀文化學校簡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