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華為公主”近年來曝光度很高,關于她們二人的形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下面這兩句:
姐姐身在異國,鐐銬未除;妹妹躋身名媛,風光無垠。
這對年齡相差了26歲的姐妹,上演出了一場大公主的艱辛與二公主的如意,過著截然相反的人生。
孟晚舟和姚安娜的生活經歷完全不同,一方面是出于時代不同,另一方面是父親任正非的養(yǎng)育方法的不同。
01
大公主的忍辱負重
1972年,孟晚舟出生的時候,距離距離任正非創(chuàng)立華為,還有15年之久。
當時的任正非和他的妻子孟軍都忙于事業(yè),常年不能回家,孟晚舟算是留守兒童,而且還是住在偏遠的貴州山區(qū)里。
在那個階段,家里的居住條件非常差,據孟晚舟回憶,幼時曾與父母同住過“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四面透風的屋子”。
繁忙的父母,一間破舊的屋子,承載著孟晚舟的童年回憶,也逼出了一個奮發(fā)向上的少女。
1993年,華為,還是一個鮮有人知的小企業(yè),只有二三百名員工。
21歲的孟晚舟從深圳大學畢業(yè),進入了還在創(chuàng)業(yè)階段的華為,從基層做起。
她曾經在行政崗位上負責總機轉接、文件打印等瑣碎的工作,也曾做過清潔員,十幾年過去了沒有人知道她和任正非的關系。
只因為父親曾對她說過:“社會閱歷的第一條是對人要有認識,打雜的經歷有助于積累這些經驗。”
之后孟晚舟又從財務部的最基層做起,歷任國際會計部總監(jiān)、賬務管理部總裁等職,直到出任CFO。
任正非曾說過華為成功的核心點是財務體系和人力資源體系,而正是孟晚舟建立了全球統(tǒng)一的華為財務組織;主導在全球建立了五個共享中心,并推動華為全球集中支付中心在深圳落成;負責實施了與IBM合作的、長達八年的華為IFS(集成財經服務)變革……
2018年3月23日,任正非卸任華為副董事長,繼任者便是長女孟晚舟。
在這不久后,卷入一個巨大的陷阱,被軟禁長達700多天,甚至還收到過死亡威脅。
值得一提的是,與此同時,與“孟晚舟在溫哥華多次收到死亡威脅”一同登上熱搜的,還有任正非的小女兒姚安娜。
最近,華為官網的輪值董事長界面上,出現了孟晚舟的名字。
在歸國6個月后,孟晚舟成為了華為的最高領袖,在當值6個月內,主持公司的戰(zhàn)略和大小各種事務。
嚴父對女兒的愛,雖然并不溫柔,但卻能讓女兒提早認識到職場的殘酷,和商業(yè)社會的嚴苛。
她用強大的抗挫力,保住了家族的體面,也向世界展現出了大國應有的氣度與風范。
02
二公主的“陽春白雪”
相比起姐姐孟晚舟,妹妹姚安娜的成長,就要遂順許多。
姚安娜出生于1998年,此時華為已經是業(yè)內龍頭,估值近百億,含著金湯勺出生的華為小公主,享受著最好的教育。
5歲開始練習芭蕾,9歲已經彈得一手好鋼琴;
從小就接受貴族精英式教育,小學,遠赴英國牛津學院接受教育。初高中回國,就讀上海國際部中學,成績一直穩(wěn)定位居年級前十。
縱觀姚安娜的成長歷程,可以看到她也是很優(yōu)秀的。
18歲那年,她以ACT滿分的成績被哈佛提前錄取,那一年哈佛在中國一共只錄取了4名學生,芭蕾方面也獲得了英皇芭蕾RAD最高級別獲得者的頭銜。
但大眾真正對姚安娜熟悉起來,還是因為她的高調出道。
任正非老來得女,對小女兒格外寵愛。相比姐姐身上承載的艱難使命,妹妹的人生道路,顯得十分順遂。
一直以來,任正非對長女孟晚舟和小女兒姚安娜的態(tài)度,都是大眾爭議的焦點。
可以說,他對孟晚舟有多嚴厲,對姚安娜就有多疼愛。
畢竟,姚安娜當時出道被罵慘的那會,任正非說的可是:
“她很愛文藝,我的態(tài)度還是支持。”
為了幫助到小女兒在娛樂圈的事業(yè),任正非還專門了解過姚安娜的經紀公司,過問了她未來的發(fā)展。
4月23日,第75屆戛納電影節(jié)公布了短片競賽單元名單,其中包括姚安娜主演的短片《海邊升起一座懸崖》,這也算是她在娛樂圈的最佳成績了。
但姚安娜還是無可避免的與姐姐孟晚舟的比較,她最惹爭議的一張圖,是她把王冠踩在腳下,與姐姐孟晚舟腳上的追蹤器形成對比。
姐姐成長在華為的創(chuàng)業(yè)初期,家庭物質條件肯定不富裕,而妹妹成長與華為蓬勃發(fā)展時期,各種條件都比較好。
姐姐在國內求學,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妹妹在國外求學,經歷了西方文化的洗禮。
這些差異造成姐妹倆的價值觀出現差別:姐姐愿意將一生投入到華為的發(fā)展事業(yè)中去,而妹妹想避開父輩的事業(yè),去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
姐妹倆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也不相同,孟母和姚母的家庭背景不一樣,受到的教育也不一樣,所傳遞給子女的教育,傳承也不一樣。
03
老二總比老大更受寵?
大部分多子女家庭,都有著相似的畫風:
老大苦,自然“懂事”,為父母分憂;
老二甜,習慣“任性”,活得更自由。
這背后,其實反映了父母對不同孩子的期待與要求。
生第一個孩子時,父母基本上都還比較年輕。
年富力強,正是拼事業(yè)、拼工作的年紀,對未來有無限展望。孩子的出生,就像是播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
有什么完成了的、沒有完成的期待,都盼著孩子能替自己“圓夢”。
在不知不覺中,對老大實行了“打壓式教育”,面對眼里的管教,老大被給予的是承載著“全家的希望”。
老大的自我要求自然也就高了起來,生怕犯錯惹大人生氣,為人拘謹,善解人意,默默付出。
大多數家庭在生第二個孩子時,父母的育兒觀念往往會有很大的改變,給老二的一般都是“鼓勵式教育”。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更加豐富,人生追求有所不同。
自己工作、生活已經很辛苦了,就希望老二能健康可快了成長就足夠了;自己生活單調,希望老二能過得豐富多彩,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如任正非的兩個女兒,孟晚舟處變不驚的風骨,是父親“打壓式教育”的結果;
姚安娜為夢想不懈奮斗的背后,也有著父親“鼓勵式培養(yǎng)”給予的底氣。
這樣的差異即有天生的烙印,也有后天的培養(yǎng)。
好的教育方式就是這樣,它看起來有些不完美,不合理,但其實它有著內在的運行規(guī)律——尊重孩子的天性,并為他驕傲。
真正的親情也許就是這樣,正如一首詩寫的那樣:
我愛你,但我不是只有你。
我想要你過得好,但我從未過分苛求 ,
我想你快樂,但我不想要你假裝快樂。
在這世界上,我其實愛很多東西 ,
不是只有你,但我最愛你。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