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思維形成過程解析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率: 發(fā)布: 2014-6-18
成人英語學習中,確實有無效輸入這種說法。也因此,比較流行的成人英語學習模式是,要先把單詞弄懂,然后把句型弄懂
新東方英語夏令營小編提示大家,磨耳朵可以聽原版兒歌、可以看動畫片也可以聽讀故事。但是不論哪種方式,開始一定是聽不懂的。于是有媽媽問,聽不懂聽著有什么用?這不是無效輸入嗎?
成人英語學習中,確實有無效輸入這種說法。也因此,比較流行的成人英語學習模式是,要先把單詞弄懂,然后把句型弄懂。這樣才敢開始聽。有人把這種方式稱之為自下而上的聽力練習方式。不過問題是,我們這些學了十幾年英語的人,每個單詞都認識,句型也都知道,但是把他們放在一起還是聽不懂。
而如果我們分析嬰兒語言的發(fā)展過程,會發(fā)現(xiàn),我們在和嬰兒交流時,并沒有抱著要他們一定聽懂的念頭和他們說話。他們所聽到的語言,也絕對是成句成段的為主。也許他們剛開始能說出的話是一個個單字或者詞,但是,在能說話之前,他們一定是理解了很多完整的語言含義的。
嬰兒在沒有任何語言幫助的情況下,如何能夠理解語言呢?國外有研究稱,語言是條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人的大腦有左右腦之分,右腦負責圖像,左腦負責語言。嬰兒在最初聽到語音時,都會和當時的圖像(場景)結(jié)合起來,以至于將圖像和聲音合在一起。這個圖像被稱為“mif” (mental image flash)。這個圖像并不一定就是簡單的一個名詞或者是動作,而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場景。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把場景和語音相對應(對應的不僅僅是單詞完全可以是一個長句子),經(jīng)過多次的重復之后,以至于一提到這些語音大腦就會條件反射般地出現(xiàn)這些場景,同時這些場景一出現(xiàn),口中不自覺地就會發(fā)出相對應的語音。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在《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中我提到的小寶在加拿大幼兒園的例子:當他咳嗽的時候老師說英語,回家每次他一咳嗽都會把那句英語脫口而出。而更有價值的例子在于,他看thomas圖畫書的時候,有一句是講火車頭從山坡上飛速之下,而幾天之后當他滑冰滑梯的時候,類似的場景下,他就把這句英語脫口而出了。
還是我在《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中說過的那句話,科學研究方面的事情歷來都是有贊成有反對的爭議頗多。我看這類成果都是結(jié)合我所知道的身邊的例子來判斷其可信度的。比如上面的說法,讓我聯(lián)想到,一歲左右的孩子,看過中文版的天線寶寶,你再給他英文的,他說這不是天線寶寶。你給她中文書看個蘋果,告訴他是蘋果,下一次拿著這本書說這個是apple,他就會說,這不是apple是蘋果。
當然這種情形并不會一直持續(xù)下去,此后,孩子逐漸能理解很多,也學會區(qū)分不同的語言。但是,兒童理解母語通過圖像作為媒介并形成條件反射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所謂母語思維,就是母語語音和圖像對應之后條件反射般的直接反應。這種反應不需要其他語言作為媒介,所以反應速度奇快。這也可以解釋我們用中文翻譯學習語言時,為什么總是來不及--聽老外說話的時候來不及,自己講話的時候更來不及。而能來得及的,都是把中文這個媒介去掉的。
還是回頭說這個圖像的問題。最初這個圖像可能是有具象的物,也可能肢體動作,還可能是一些復雜語言描述出來的場景。具象的物一般就通過看圖說話或者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對應來實現(xiàn),一般嬰兒期的看圖說話類圖書都屬于此類對應。而肢體動作,國外有一種教學法方法叫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體現(xiàn)的就是此類對應。這種教學方法國內(nèi)近些年也很推崇。但是能具體到肢體動作的單詞還是范圍比較窄的。如果我們據(jù)此得出結(jié)論,一定要先輸入以上的單詞和短句才能解決理解問題的話,那么就又回到了老路上來。
在《不一樣的教育》一書中,我曾介紹過美國的閱讀戰(zhàn)爭,當時說的就是自然拼讀法(phonics)全語言(whole language)之間的戰(zhàn)爭。雖然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phonics最終取代了全語言(whole language),但是在聽力理解方面,把語言作為一個整體去理解,在自然狀態(tài)下象母語一樣去習得(acquire)而不是學習(learn)第二語言更不是用母語去翻譯第二語言,依然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在這場戰(zhàn)爭中,美國有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方法s.l.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一方面支持全語言(whole language),同時其理論也對過去一直流行的翻譯式學習模式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我對這一理論和全語言的理解,認為他們在語言的整體理解方面有非常大的借鑒意義。但是它們不能替代phonics在閱讀能力提高環(huán)節(jié)的價值。所以我們應該區(qū)分不同的階段使用不同的方法。在閱讀環(huán)節(jié),phonics的效率和效果已經(jīng)被證實。而它能夠在自主閱讀環(huán)節(jié)得以順利實施,前期的聽力理解能力至關重要。
在聽力理解能力提高和流利表達方面,我所見到的孩子無一例外地證明了把語言作為整體來理解、拋開母語的翻譯過程直接用畫面作為媒介來理解第二語言是完全可行并且有顯著效果的。
大家一直關注英語思維,實際上英語思維的過程,就是大腦中積累足夠多的與語音信號結(jié)合的場景和畫面。理解這些語音先是通過理解畫面來進行的,甚至可以說,先是理解了畫面的含義,同時記住了這些語音和這個畫面結(jié)合。通過一幅幅畫面記住并理解了這些語音信號的含義。然后,當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需要輸出的場景和大腦中積累的語音信號相吻合時,這些語音類似于條件反射般地脫口而出。這是最初的理解過程。此后,積累的越來越復雜,大腦把這些復雜的內(nèi)容交叉重組,形成了一定的思維能力,結(jié)果就是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取不同的內(nèi)容來輸出。
因此說,英語思維是英語流利表達的基礎。而英語思維的前提一定是有足夠豐富完整的語音信號和場景積累。
鑒于此,我們?nèi)绾谓鉀Q最初聽不懂的問題?方法不是先把每個單詞句型摳明白,而是先積累場景。我一直說,積累1000個場景的人表達能力一定比100個場景好。如果對某類場景沒有積累,語言表達能力強的人一樣會有說不出來的時候。比如安妮,因為家庭中的語言是中文,所以對于廚房一類的英文表達她就很多不知道。反過來看很多海外華人家庭,家庭中的語言都是中文,為何孩子最后中文還是提高困難?關鍵在于他所掌握的場景有空缺,書面語言或者社會化的語言這些都不是家庭口語交流能提供的。所以積累不同類型的語言,提高聽力理解能力,是任何語言學習的重中之重。
如何提高聽力理解能力,一方面用動畫片建立場景和語音的對應,另一方面用圖畫書。在親子閱讀階段,建議多用畫面情節(jié)豐富、能走進孩子心靈的圖畫書,少用畫面感單一的分級讀物。
閱讀上一篇:最受孩子喜愛的100本英語書
閱讀下一篇:千萬別錯過孩子的英語最佳學習期
- 深圳新東方酷學酷玩夏令營 新東方酷學酷玩夏冬令營秉承"以學生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融合專業(yè)高效的授課模式和酷炫時尚的課內(nèi)外活動,將"學中玩,玩中學"的特色……
- 深圳新東方泡泡少兒夏令營 24小時全天浸泡式學習口語,外教和中教結(jié)合授課,共同營造專業(yè)化的口語課堂,讓孩子在環(huán)境中習得英語,豐富多彩的團隊拓展活動和溫……